观上海世博会 有感中国建筑智慧
世博会的每一次举办,都会给我们留下大量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面对着一百五十多年的世博发展历史,我们不由得为她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而感到震撼。每一次世博都集聚了全世界最新的创意、最多彩的文化、最尖端的科技,最优秀的文化。仅从历届世博会的建筑这一侧面,我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世博会所创造的种种辉煌。世博会作为建筑学历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页,每一届世博会都是建筑的“群英会”,世博会上展示的建筑理念、材料和技术,往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也预示着下一个时代的方向。在上海世博园区,绿色、节能建筑随处可见,展现着世界建筑的最新“风向标”,对于近现代建筑学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她直接或间接的改变了世界建筑史。世界博览会力求展示现阶段世界科技文明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世界博览会既是一个阶段建筑技术发展的集中回顾和总结,每一届世博会犹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建筑技术发展的切片,让我们了解既有的成果;同时,在世博会上出现的新兴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预示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建筑则处处体现了建筑学智慧。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绚丽开幕,千姿百态、奇思妙想的建筑群错落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里,成为全球眼光的焦点。而上海最热的新地标——浦东世博园内的“一轴四馆”,作为上海世博的永久性建筑,是一个集商业、餐饮、娱乐、会展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商业、交通综合体,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它们从设计到建造,不仅吸收了当今世界建筑业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而且具体体现了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意义已超出了建筑本身。我国广大建设者仅用了3年多时间就建成了总建筑面积约达78万平方米的“一轴四馆”: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文化中心。许多国家展馆的建筑虽然是临时性的,但其建筑理念、建筑材料却代表着当今建筑界最新进展。如此美轮美奂的建筑造型除吸引眼球之外,在全球变暖、气候恶化的今天,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低碳”成了最时尚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要把环保意识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就需要人类在城市设计中具备更长远的目光和更智慧的方式,世博会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经验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让生活更美好的技术,也带来了上海世博会的新理念、新气象、新发展、新视觉、新思维。可以说,低碳已经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主旋律。
走进上海世博园区,各种“奇形怪状”的建筑最先带给参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上海世博园浦东区主入口望去,一眼就能看见巍峨壮观的中国馆。层叠出挑的建筑外观、庄严华美的中国红,使得中国馆在众多场馆中十分夺目。中国馆极富中国建筑文化特色。“斗冠”造型以及外立面覆以“叠篆文字”的构思,将无数中国人对世博会的憧憬和梦想寄托在了独特的建筑语言之中。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其一高一低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厚重坚实的平台。它的四面或以台阶步道、或以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巧妙衔接;建筑外观上镌刻着以二十四节气为内容的古代叠篆文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西方建筑以单幢建筑的被动式节能为主,通过隔热、降耗、强调零能耗。而中国馆是开放式的,“东方之冠”斗拱斜角的角度正好是夏天太阳的斜角和冬天太阳斜角之间的角度。这样一来,夏天整个屋顶会落下一片阴影,所有排队等候的人都会处在阴影中间。而冬天的时候,所有阳光都能透进来。如果那时你的背上感受到一缕温暖的阳光,你要想到这建筑必是由中国建造,因为这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你要满怀感激,感谢中国广大建设者赋予你建筑上的灵感。观中国馆就是看古老智慧和高科技的结合,这是中国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思路之一。古代思想家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如今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复兴了这一古代智慧。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早已从最原始的遮风挡雨、御寒避暑的地方,发展成为能够完成人类梦想,实现更多可能性的空间,建筑的功能正在被无限延展。世博园里最大的建筑世博轴,有着6个被称为自然光收集器的巨大钢结构“阳光谷”,其中最大的上面直径99米、下面直径20米,其钢结构由1700个单元构建而成。巨型索膜结构屋顶膜面长约843米、最宽处约97米,膜面展开面积达7.7万平方米,巧妙组合成了世界第一的索膜结构建筑。也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入口和主轴线,地下地上各两层,为半敞开式建筑。世博轴是世博会一轴四馆五大永久建筑之一,是世博园区最大的单体项目,位于浦东世博园区中心地带,南北长1045m,东西宽地下99.5m-110.5m,地上80m。基地面积13.6万m,总建筑面积25.2万m,总造价近30亿,为鸟巢及水立方的总和。此次上海世博,显然体现出了科技创新这一理念。日本馆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发电膜”技术,外墙表面应用了一种高透明的发电膜,在发电同时也能最大程度透光。同时,日本馆还是一个会“呼吸”的建筑,在展馆弧形表面上有三个凹进去的“鼻孔”和三个向外凸伸的“触角”,被称为“循环呼吸柱”,能够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炎炎夏日,还会以喷雾降温、制造清凉舒适的室内环境,这项技术也是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尝试。
世博轴两侧的景观绿坡、膜结构屋面以及“阳光谷”都可进行雨水收集,经简单净化后用于卫生间冲洗和景观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大大减少了建筑自身和园区排水泵站的建设投资与运营能耗。
看似方正的世博中心,其实布满了“会呼吸的墙”。世博中心富有创意的片状折线玻璃外墙,每片玻璃的缝隙,可以通过手动或电控令两组窗扇上下开启,形成有序的空气对流。外侧有机排列的玻璃折片,既可阻止强风又能保持立面的完整。世博中心同时也是“绿色建筑”的典范和上海世博会的亮点。世博中心在节能、环保方面堪称近年来新建筑的典范。它严格按照国家各项节能规范,对能源和水的消耗、室内空气质量、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控制。世博中心临近于黄浦江边,该建筑将采用江水循环降温技术,避免空调产生较大的耗电量。另外,地源热泵、雨水收集等节能技术还将被采用。世博中心在设计中对环保设备及它的后期功能利用都要求很高,把节能降耗发挥得淋漓尽致。
精彩绚丽的世博会开幕式令人难忘,而举办盛典的“飞碟”——世博文化中心更是园区里最具未来感的建筑。与众不同的是,这座国内独一无二的文化场馆,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随时变形,灵活调整为4000座、8000座、1.2万座以至1.8万座的演出场。同时,舞台也可根据演出内容调整大小、形态甚至在360度空间进行三维组合,带来无限的舞台设计空间和艺术创意空间。更神奇的是,这座自如变形的未来场馆,还可以利用 先进的设备快速制冰,24小时内变身符合奥运标准的冰球赛场。
在上海世博会建筑中,特别注重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比,绿色建筑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涵了节能、节地、节水、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等内容,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完全相符。世博会工程是绿色建筑的典范。 “一轴四馆”等世博永久性场馆,都是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建设。结合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使世博会工程充满“智慧”。
如中国馆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冰蓄冷技术利用晚间电能制冰,白天释放冷源,起到调节用电峰值的作用,大大降低了电能的使用,整个场馆将比国家规范还节能近10%。
在世博会空间最大的建筑世博轴中,巨大的空调系统竟然全部不用电。而是利用黄浦江天然水源和地源提供全部空调能源,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作为空调系统冷热源可省去冷却塔补充水,大幅度提高空调制冷效果;同时,江水和埋设在工程桩内的地埋管散热器作为热泵系统的高温热源或低温热源,可极大提高能源效率。 中国国家馆将“水”元素贯穿始终,既是对东方智慧的一种凝炼,也是一次对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呼应,更是展现了 人与人、人与环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不仅如此,世博会建筑“俭”的理念还体现在对大量老建筑的巧妙利用,不轻易放弃、不推倒重来。世博园区23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中,老建筑再利用面积达38万平方米。
世博会浦西园区内,原江南造船厂范围内的旧厂房,采用“抽柱换梁”法,保留原有的建筑骨架并对网架杆件、连接节点及钢柱等进行加固,将其成功改造为世博会博物馆、综艺大厅和文明馆等。
经改造的“百年老厂”南市水厂,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高效澄清池和臭氧活性深度处理等净水工艺新技术,将向世博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源。
此外,在建筑表皮技术层面,充分考虑环境能源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国家馆屋顶上还使用大量的太阳能板,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最后,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同时,作为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公共建筑,零碳馆利用传统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并且取用黄浦江水,利用水源热泵作为房屋的天然“空调”;还将用餐后留下的剩菜降解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对光伏建筑进行一体化推广和应用,一体化广泛传播和示范,上海世博会将对相关行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上海世博会不仅圆了中国的百年世博梦,更将让我们重拾中国建筑的梦想。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有些建筑同时也是凝固的智慧。建设者在中国5000年历史中寻找最能体现中国精神的建筑语言;在外国人理解的中国文化符号中精心剪裁……然后,用现代的材料、流动的空间,把这些充满中华智慧的“中国元素”杂糅重组、传承转化,让一个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跃然地面。通过上海世博会,中国建筑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重大主题,以长远的眼光、审美的标准规划城市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实现对于完美建筑的理想追求,让参观者进一步感悟中国城市和谐、美好的未来。
|